未来是艺术娱乐化,还是梵高已经过时了?
作者:Eddie Sotto
来源:Blooloop

好莱坞的沉浸式梵高展,除了展厅,还有一个梵高主题的小吃店、休息室和一家纪念品零售店。展厅将这位艺术家的标志性独特作品重新编排混合并投影在墙上,约20分钟的动态展示都在音乐伴随下进行。观众的整个观展过程非常愉快,大约一小时就可以完成了。但有些可能值得思考,不仅仅是关于展览本身,而是思考它的存在和受欢迎程度可能意味着什么。
在沉浸式梵高展览会上大量的自拍
游客们喜欢在大厅里随意拍照,表明这个展览很受欢迎。如今的景点不仅仅是身临其境的体验,还有异国情调的背景,让游客们可以展示、分享他们的体验。背景越好,吸引力就越强。游客们的自拍需求是无止境的,而沉浸式梵高展览的丰富多彩的空间是一个完美的背景。

数字技术
梵高展厅足够大,可以让游客沉浸在文森特·梵高的世界中,把他微小的抽象笔触数字化到环境中,而没有任何的相框。这些著名作品的元素被数字化分割并排版到各种动态影响中。通过使用数字滤镜来使得最终效果栩栩如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像展示会变得重复循环,会开始分散游客对影像本身的注意力。而实际空间里必要的标志和其他一些限制也会分散游客对无缝投影的注意力。作为一名景点设计师,即使使用投影使得更改内容非常容易,但更应该关心的用于投影的空间要求。有许多元素会让游客分神而走出沉浸感,比如房间的角落或应急灯。因此,设计师要把这一切做的更好。同时,内容也很重要,不要让游客感觉到他们只是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面对着有投影的墙和听着环绕音乐,从多维度去改善游客的感官体验。
沉浸式展览聚焦于梵高最热门的画作
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些真正的梵高作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类展览就像电影预告片或对艺术家风格的致敬,数字化影像取代了原作。

游客或坐在地板上,或坐在椅子上,以沉思的方式欣赏节目。但是,当艺术家的原始元素转变成一场感人的视觉盛宴时,游客们到底在思考些什么?
带来的思考?
这个展览既是音乐家和动画师的作品,也是艺术家的作品。这个梵高展能以普通博物馆无法做到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到梵高的作品。然而,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游客在展览后会去看真实作品并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吗?或者这场视觉盛宴会给游客们留下持久的印象吗?
与看电影和看书的区别类似,社会一再以更浓缩、更便携和更易于消化的方式为观众重新包装原始材料。
什么是艺术的包装?比如 MP3可能舍弃了歌曲的一些细节,以缩小歌曲容量来适合数码载体的容量。在寻求压缩和包装时,有些东西会丢失,但大多数人更喜欢压缩后版本,因为使用更方便、直接。
像沉浸式梵高展览这样的沉浸式体验非常受欢迎,这是有充分理由的。然而,这种体验方式是否会取代站在展厅里对着那些带框的画作冥想,去感受和感知艺术家传达的内容呢?对于大多数想要更直接、简单的欣赏方式的人来说,老派方式似乎很无聊。然而历史表明两者都有空间,因为MP3和黑胶唱片依然并存着。

(本文翻译有删减,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行业交流之用。图片源于原文或原文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